close

Air

音樂家簡介

巴哈是西洋音樂史上最有才華、最偉大的音樂家。信仰上帝非常虔誠的巴哈,1723年因為《約翰受難曲》而受到肯定,被任命為萊比錫樂長,統管該區所有教堂的音樂活動。他為鍵盤樂器寫下的《十二平均律》上、下卷共48首、《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奏鳴曲》和《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》,被譽為是鋼琴、大提琴與小提琴的「聖經」,因此後世感念巴哈對音樂的貢獻,尊稱他為「音樂之父」。

作品簡介

巴哈的作品,管弦樂組曲第三號,BWV1068原是管弦樂作品,但第二曲"Air "卻只使用到弦樂器的演奏, 主奏旋律是第一小提琴。而此第二曲" Air歌調"被德國小提琴家威爾海密 Wilhelmj (1845~1908) 改編成 只用小提琴G弦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而更加聞名。曲名即成"Air on the G sring " ,中文有譯成"G弦之歌" , "G弦上的歌調" , "G弦上的抒情調"等。

音樂賞析

整首樂曲分為兩段進行,各自反覆演奏一次,不過實際演出時,後面的大段落通常會被省略。樂曲的開始慢慢奏出的旋律,呈現出樸素的歌詠主題,有著巴洛克後期的夜曲風格。在主旋律的進行下,弦樂器的撥絃聲襯托出主旋律溫柔婉約、深情款款的特點。第二樂段的長度與篇幅比較長而且豐富,情緒的起伏也更為明顯。低音部持續又規則的伴奏下,自然舒展的旋律產生了深遠的美妙意境。

G弦之歌》是「曲調」(Air),非常具有歌唱性,聽了令人忍不住想跟著哼唱,常常被音樂家拿來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出。它的旋律優美動人,德國小提琴家威廉(August Wilhelmj)還把它改編成小提琴曲,並以「G弦上的曲調」來命名。巴哈原曲為D大調,但是改編之後,為了使樂曲能只以小提琴上的G絃演奏,威廉特別將它改成C大調,巧妙地運用了G絃的最低音域,聽來蕩氣迴腸、回味無窮。

G弦之歌》曲調單純、旋律悠揚,任何人聽過都覺得心情平靜,精神也變得非常舒暢。巴哈在這首作品中沒有標記出速度記號和表情用語,沒有約束演奏者要以何種速度與節奏來演奏。後來威廉在改編時,才寫下「慢,且富於情感」(Lento e molto espressivo)。

參考資料

http://james927.pixnet.net/blog/post/7609984-g%E5%BC%A6%E4%B9%8B%E6%AD%8C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enzaoviolinclub 的頭像
    wenzaoviolinclub

    ♪ Wenzao Violin Club ♪ 小天地

    wenzaoviolin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